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学术讲座
学术讲座

新冠肺炎病毒及疫情防控研究进展

 

主讲人

姓名

童贻刚

性别

年龄

 

学术研

究领域

生物安全、微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高通量测序、超级耐药细菌、噬菌体学

学历

博士

职称

教授

专家联系方式

 

工作单位

北京化工大学

讲座

题目

新冠肺炎病毒及疫情防控研究进展

内容

简介

介绍对新冠病毒的宿主、传播模式、致病机理及防控的研究最新进展。

讲座

意义

从基础研究的角度为学生阐述新冠的起源、发展及防控,宣传科学的知识和理念,增强学生对于新冠病毒的认识,推动学校的抗疫工作。

面向

对象

全校研究生、本科生

讲座

地点

教三楼313

讲座时间

2020-10-21 15:00

主讲人简介:

童贻刚,现任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曾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分子微生物学研究员,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研究室主任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细菌与古菌分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计算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先后在NaturePNAS、柳叶刀传染病、Journal of Virology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等刊物发表中英文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160余篇。承担多项国家级研究课题,包括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国家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课题等,为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项目首席专家和国家863课题首席专家。在微生物高通量测序和噬菌体学研究方面处在国内领先地位。建立了一种新的基因克隆技术——“基因组DNA剪接”技术,可以不通过mRNA直接从基因组DNA中克隆任何多外显子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建立了一种简便的基因定点突变技术(DREAM突变技术);创建了利用高通量测序确定病毒基因组末端和发现功能性前噬菌体的方法。作为中国第三批医疗队首席科学家赴塞拉利昂参与埃博拉疫情防控。在Nature主刊上发表研究论文两篇(分别是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其中关于埃博拉病毒进化规律研究论文(Nature 2015;524:93-6)被评为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2017年初广东地区发生大规模仔猪腹泻死亡疫情,所在课题组在第一时间发现病毒,并且将其溯源到蝙蝠宿主,该文章在NatureNature 2018;556:255-258)上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完成中国输入性寨卡病毒首例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并通过高通量测序发现我国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在新冠疫情期间,童贻刚教授团队研究显示在穿山甲身上分离到的一种新的冠状病毒,该病毒与新冠病毒的亲缘关系大大优于SARS病毒,是理想的抗新冠病毒药物筛选模型。团队利用该模型筛选现有的药物近2500种,确认“千金藤素”(Cepharanthine)效果最佳,对病毒入胞和入胞后均有强烈抑制作用,预期该药物用于新冠病毒肺炎治疗会有良好的效果。童贻刚教授被卫健委指定作为国家科技部新型冠状病毒溯源专班工作组咨询专家,同时被科技部推荐为WHO新冠肺炎“病毒的动物来源和环境来源”工作组中方专家。参与制定“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溯源国际合作工作计划(中国部分)”等文件。930日,童贻刚教授获评 “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