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我院6个项目通过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关于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的通告》,轻工科学技术学院共有6个项目获得资助,其中包括张殿伟副教授的面上项目1项,徐江琪、李金宸、孙杰、梁莉、柏霜等5位老师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

项目名称

申请人姓名

资助类别

多维碳点-仿生抗体传感体系的构建及对发酵肉制品中生物胺的识别机制研究

张殿伟

面上项目

基于动态亚胺键的pH响应型香料醛-壳聚糖空心微球潜香体的构建及释香机制

徐江琪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非酿酒酵母酿造低生青味赤霞珠葡萄酒的香气掩蔽分子机制研究

李金宸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花椒油贮藏过程中异味的形成与调控机制研究

孙杰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中式肉制品炒制过程中油水界面气泡形成、炸裂过程模拟及其热质传递行为的微观解析

柏霜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姜辣素干预IL-27信号通路促进脂肪细胞产热的作用机制研究

梁莉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具体项目信息如下:

负责人简介:张殿伟,轻工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副教授,工学博士,在《Food Chemistry》、《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Microchimica Acta》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北京工商大学青年教师启动基金一项,横向项目两项,曾参与多项纵向、横向课题研究。

项目简介:多维碳点-仿生抗体传感体系的构建及对发酵肉制品中生物胺的识别机制研究

生物胺是发酵肉制品中常见的代谢产物,过量摄入生物胺会危害人体健康,引起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问题,严重还会危及生命,从而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已引起高度关注。大部分生物胺没有生色团,或无理想的紫外、荧光吸收,传统检测生物胺的方法需要依赖大型仪器偶联衍生化技术,操作繁琐,难以实现精准检测。本项目构建多维碳点-仿生抗体传感体系实现发酵肉制品中多种生物胺的精准识别和同时响应,获得发酵肉制品中生物胺存在和分布等基础数据,对提升传统发酵肉制品安全性、降低人群生物胺膳食摄入危险、保障国民健康和促进食品工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食品加工过程产生的资源废弃物为来源制备性能优异的生物质碳量子点;研究多维碳量子点-仿生抗体的制备及形成机制;揭示多分子同时识别仿生抗体的作用机制;多维碳量子点-仿生抗体在传统发酵肉制品中同时识别八种生物胺的研究,并与传统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多维碳量子点-仿生抗体识别技术的精准性、高通量吸附性及高效性。

负责人简介徐江琪,轻工科学技术学院香精工程系讲师,工学博士。主要从事功能与智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医药、食品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在《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Front Cover)、《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Carbohydrate Polymers》、《Cellulose》等国际期刊发表相关SCI论文,并受到广泛关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科技一般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等7项。

项目简介基于动态亚胺键的pH响应型香料醛-壳聚糖空心微球潜香体的构建及释香机制

香料醛易氧化、易挥发的问题制约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因此如何有效控制和减缓香料醛的挥发、提高香料醛的稳定性已成为香料醛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获批的青年基金项目拟在传统微胶囊法物理阻隔作用基础上结合动态共价键合作用从而实现智能控释香料醛的新策略。项目研究将为解决香料醛的稳定性问题,开发新型食品原料,扩展香料醛的应用模式,推动其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负责人简介:李金宸,轻工科学技术学院酿酒工程系讲师。2021年7月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专业为葡萄酒微生物与微生物生物技术。2022年3月起于北京工商大学轻工科学技术学院酿酒工程系任职,参与讲授本科生《微生物学》《葡萄酒工艺学》《啤酒工艺学》《专业英语》等课程。研究方向为葡萄酒微生物与发酵、葡萄酒与果酒风味分析,发表多篇中英文论文。

项目简介:非酿酒酵母酿造低生青味赤霞珠葡萄酒的香气掩蔽分子机制研究

葡萄中的3-异丁基-2-甲氧基吡嗪(IBMP)在高含量时为葡萄酒带来生青味,对感官质量带来不良影响,制约产品品质提升。针对该物质在酿造过程中的消减,目前尚无有效措施。申请人前期研究发现特定非酿酒酵母可通过发酵产生部分高含量挥发性香气物质能掩蔽生青味,降低其感知强度,但相关机理尚待研究。本项目拟采用基于感官评价的现代风味化学分析技术,围绕非酿酒酵母酿造低生青味葡萄酒的感官掩蔽互作这一科学问题,首先通过筛选非酿酒酵母酿造低生青味葡萄酒,并借助GC×GC-TOFMS与GC-O等技术与定量描述感官分析法,解析酒中关键香气组分;利用感官导向的香气互作模型揭示关键香气成分与IBMP的感官交互作用。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从分子感官水平解析非酿酒酵母酿造低生青味葡萄酒的关键香气物质,在香气层面阐明生青味感官掩蔽机理;并对非酿酒酵母定向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具有较大的学术意义与应用价值。

负责人简介:孙杰,轻工科学技术学院香精工程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食品风味组分提取与分析、咸味香精研发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ood Chemistry等食品科技主流刊物上发表SCI论文5篇。

项目简介:花椒油贮藏过程中异味的形成与调控机制研究

花椒是我国传统经济树种,近年来,我国花椒的总产量呈现出波动的增长趋势。根据《中国林业年鉴》的统计数据,自2012年以来,中国干品花椒的产量一直保持在30万吨以上。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花椒作为一种高效栽培的农产品,成为助力贫困山区脱贫增收的重要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种植。花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将对进一步促进当地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花椒及以花椒香气为特征风味的食品在贮藏过程中面临风味衰减和伴随异味产生的问题,限制了花椒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开展花椒及其深加工产品在贮藏过程中异味的产生和抑制机制研究,对花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项目针对花椒及其深加工产品贮藏过程中异味产生的难点问题,以花椒油为研究对象,探明不同贮藏条件下花椒油异味成分的变化规律,揭示异味成分的产生途径,并筛选出抑制花椒油贮藏过程中产生的异味的最佳异味抑制剂,从分子层面揭示抑制剂对异味成分调控的分子机制。项目成果预期为花椒及其深加工产品贮藏过程中品质提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具有鲜明的需求导向,应用前景良好。

负责人简介:柏霜,轻工科学技术学院在站博士后(合作导师为田红玉教授),本科毕业于河南工业大学,硕士、博士毕业于宁夏大学。主要从事食品风味、智能装备研发、肉制品加工与品质控制的研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1篇,其中SCI论文5篇、EI论文4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研发工业智能炒制机1台。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项目简介:中式肉制品炒制过程中油水界面气泡形成、炸裂过程模拟及其热质传递行为的微观解析

精确的传热介质温度过程控制是优质炒制肉制品品质形成的关键因素。国内外研究炒制传热传质模型的温度都是以锅底表面温度或油温为基准,但中式炒制肉块表面及内部水分接触高温油后,液滴汽化、气泡爆炸产生的过热蒸汽才是肉块接触的真实温度。要解决炒制过程肉块接触温度及组织精准调控这个核心问题,就需要解析爆炸前气泡内部分子运动及气液两相流转变规律,阐明气泡爆炸冲击波与过热蒸汽通过对流、接触及辐射等传热的方式将能量传递给肉块的机制。项目将通过研究炒制过程油水界面气泡内部物理参量动态变化规律,解析气泡成核、生长、爆炸过程转换机制,探究气泡破碎、液滴闪沸喷射与气液两相流动特性的关联性,建立气泡膨胀、爆炸的热力学与动力学模型,解析高动能水分子形成过热蒸汽在肌原纤维间强化传热传质与其狭缝间水分迁移之间的联动关系,揭示过热蒸汽对炒制肉块组织特性及微观结构的作用机理,为推动智能炒制机肉块接触温度及组织精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负责人简介:梁莉,轻工科学技术学院在站博士后(合作导师为张玉玉教授),博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和天然风味物质的功能及应用,主要对多糖、肽和酚类等天然活性成分和特征呈味成分的分子结构、功能活性及其与蛋白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以第一作者在Food Chemistry 和Carbohydrate Polymers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项目简介:姜辣素干预IL-27信号通路促进脂肪细胞产热的作用机制研究

生活方式及膳食结构的改变使我国居民的肥胖问题日益凸显, 天然植物成分具有恢复代谢平衡的潜力,酚类、类黄酮和生物碱等植物源活性成分已被证实可以改善肥胖及相关的代谢紊乱,并且有良好的安全性。植物香辛料中富含多种功能成分,其在调节机体物质及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现有研究多集中在活性成分提取和体外功能验证等方面,缺少对其作用位点和分子机制的阐释。因此,研究香辛料中活性成分对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探索肠道微生态对能量代谢和肥胖的影响,能够为香辛料的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科技人员开展研究工作的资金主渠道之一,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情况是衡量人才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轻工科学技术学院始终坚持“四个面向”战略方向,通过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顶层设计,持续提升有组织科研能力,以建立健全发掘、培育、引导机制为基础,以促进人才发展为核心,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工作为抓手,以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为落脚点,深入探索科技创新工作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接下来,学院将组织教师们总结项目申报工作经验,夯实基础,抓住先机,为后续申报工作继续奋斗,为扎实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而不懈努力。


分享到: